上市公司再融资再掀热潮,融资必要性应成关注焦点
 今年再融资市场呈现出非常鲜明的特点。其一是定增与可转债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主要方式。上市公司再融资主要有公开发行、非公开发行(定向增发)、配股、可转债等方式。在早期,公开发行与配股是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主要方式。此后,由于定增具有程序简单、费用低廉、易于成行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可转债具有可股可债的属性等特点,上市公司再融资主要采用定增与可转债的方式。 其二,定增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绝对主力。8000亿元的再融资额中,可转债融资不到440亿元,其余的都是定增融得的资金,且两者差距非常大。 其三,几大行的再融资金额占比较高。中行、交行、邮储银行以及建行为补充流动资金,几乎家家都是“大手笔”,且累计再融资金额高达5200亿元,占比高达65%。四家公司占比如此之高,也较为罕见。 其四,如果剔除银行业再融资金额的影响,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业分布主要涉及高新技术与高端制造领域,这也与高层的实体经济转型的初衷一脉相承。 2024年全年上市公司再融资金额只有2231.2亿元,今年三个季度不到已突破8000亿元大关,个的原因显然又是多方面的。比如从政策支持上看,如今的再融资定价机制更加优化,再融资减持限制也进一步得到放宽;再如从上市公司方面看,出于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市场竞争须加大投入等方面的考量,对于再融资也有更多的需求;此外,今年市场表现向好,也能激发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冲动。市场行情向好,上市公司再融资也会更加容易,且能够借助于市场行情,融到更多的资金。 尽管从政策面、市场面、资金面等多个方面对于上市公司再融资提供了更好的融资环境与支持,但去年与今年相比呈现出的“冰火两重天”的格局,显然又不是上述三个方面所能“包容”的。实际上,对于资本市场而言,上市公司开展再融资是其基本的权利,但是,开展再融资是否真的有必要,再融资是否真的合理,显然也是市场不容回避的话题。 企业融资与上市公司再融资曾经出现的弊端,都是有重演可能的。比如有的上市公司并不差钱,投入巨资理财,或大量资金在银行睡大觉,但也启动再融资程序;有的上市公司再融资时“狮子大开口”,动辄数十亿元,甚至数百亿元;有的上市公司非常频繁地启动再融资;有的上市公司条件符合时要再融资,不符合条件时,创造条件也要启动再融资;还有的上市公司通过杜撰项目的方式启动再融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不到9个月的时间,仅仅再融资就突破了8000亿元,这金额显然不能说少。如果再考虑到前三季度IPO融资780亿元,也就意味着今年前三个季度融资在9000亿元左右。这些资金毫无疑问都是实实在在的“抽血”资金,如此巨额资金,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巨额再融资,或者说竭泽而渔式的融资行为,对于市场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会对市场资金面产生压力,影响股市行情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打击投资者的信心。A股市场多年来欲振乏力,投资者信心严重不足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因此,对于上市公司再融资热潮再起的现象,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既要看到众多上市公司对于资金的真正需求,也须关注到某些上市公司利用再融资环境宽松的情形下的“圈钱”行为。 也正因为如此,再融资的必要性与合理性须受到更加严密的关注,个人以为是非常有必要的。让真正需要资金的上市公司能够融到资金,将那些不差钱的,以及那些再融资毫无必要性的上市公司挡在大门之外,让“好钢用在刀刃”上,才是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要义所在。????   .曹.中.铭.博.客 
![]()  |